2025
六月

05

906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五十五集:中古前期的教会对蛮族风俗的影响、教会兴知识生活(一)

1231231

各位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陈婷!

今天我们的《朝圣之途》节目,所要探讨的,仍然是西欧中古时代的前期,天主教会对蛮族的潜移默化的贡献。不过呢,我们所探讨的重点,摆在移风易俗的教化方面;还有呢,就是这一段时间内,知识分子的活动和教会在艺术方面的表现,欢迎您收听。

蛮族粗野的习俗,也因着主教们的推动和修士们的以身作则而逐渐进化,圣教会对蛮族的许多风俗习惯,既然一时之间无法改除,就给了相当程度的容忍,而没有加以斥责。比如说,为认清一个人是否有罪,蛮族的习俗是强迫受到嫌疑的人,把手放进滚开的水里,如果三天以后,他的烫伤慢慢好起来,便可声明他无罪。我再举个例子,像当两个人为某事争执不下的时候,为了明白两人之中谁更有理,便请他们决斗,他们认为有理的一方必能得天助。诸如这一类的不良风尚,还有很多,圣教会一时无法全面的取缔,又不能禁止私下报仇,就只有努力的使之减少或减轻了。例如清楚规定「圣堂是法定的避难所」,凡是罪犯或是负了债务的人,一逃进圣堂,另一方就不可以用武力将他从圣堂里拖出来。这一点呢,我要解释一下,圣教会并不是要袒护罪犯或负债的人,目的在使报仇的怒气由于拖延而逐渐消除,或是为给神职人员一段可以出面斡旋的时间,以便使他们就范。

除了追缉的人先手按圣经发誓,保证不使罪犯受到刑处或造成伤残,甚至惨遭杀害,修士们便不轻易的把逃犯交出来。

但是,在历史上这种避难所的权利却给教会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有权势者或是国王眼看自己的仇敌逃脱,势必想尽办法要把他拖出圣堂之外,天主固然能显奇迹直接干涉,例如,对破坏避难者的权利的人,以奇迹来加以明显的征罚,但是这样的奇迹,历史上并不常见。教会对遭难的人,也善尽保护的责任。在当时,把战俘列为奴隶,然后把他们任意的拍卖,教会虽无法一时取缔这种可诅咒的恶俗,只有尽力的出钱收买战俘,给了妥善的安排以减低它所造成的恶果。为了赎回战俘,教会牺牲了大量的金钱,主教们没钱去赎的时候,就拍卖教会的圣器,因此有不少的战俘获得了自由。同时,教会也鼓励已经皈依奉教的教友们解放自家的奴隶,教会认为解放奴隶是一种神圣的善举。因为,吾主耶稣以圣洗所解放的人,不当以铁链拘之。因为在天主眼中,人人平等,没有任何身份的区别。教会还为此规定了特别的礼节,引经据典的举行解放奴隶的隆重典礼。无法一时脱离奴隶羁绊的奴隶,教会便制定了许多法律,以减轻身为奴隶者的痛苦,像教会声明奴隶的婚姻同样有效而不能解除,以便他们有合法的家庭,也禁止把奴隶卖给外国人,以保存他们的祖国,使他们在主日那天可以得到休息,以恢复他们教友的身份。奴隶的身份因此而提高了,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当作是货品一样的买来卖去,或任意的被虐待了。奴隶制度便这样的在教会的努力和熏陶之下,逐渐的被取消了,代之以农奴,已算是一大进步了。而农奴呢,不得离开他所耕种的土地,如同是分种田地的人一样,得按时向主人交付所规定的粮食或年金;不过,农奴们各有自己的家庭,能享有相当的自由,他所尽的义务,则是由习惯法厘订的,主人呢,是不能任意摆布他们的。

圣教会也致力于尊重妇女们的权利,不能让这批弱小者毫无保障。在皈依教会的社会上,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的慢待妇女同胞。而当时呢,就创建了不少的妇女隐修院,便足以表示女子的贞洁,是如何的被受到敬重。在那野蛮粗暴的中古前期,所谓的「黑暗时代」,而能有那么多纯洁温良的圣女、圣妇,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吃惊的特殊现象。我就为各位举几个圣女、圣妇事迹,供听众们作参考。

圣女珍妮维夫,生于公元425年,死于512年,她被敕封为「巴黎城的主保」。她在生时,曾经拯救了巴黎,保护巴黎城未曾受到匈奴王阿提拉的蹂躏,她又是当时的王后圣克劳蒂德和国王克洛维的顾问。第二位就是,圣妇克劳蒂德,正是「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克洛维的王后,她在丈夫死后,进了隐修院,在隐修院里度了20年的苦修生活。第三位是圣本笃的胞妹,圣女斯高拉斯谛加,此外,还有圣妇拉德公德,只知她死于公元587年,也是法兰克王国的王后,在波亚叠地方曾以自己的财力建立了一座隐修院。圣女雷欧巴,属于较晚期的,死于公元782年,是日尔曼的开教者,和主保圣波尼法爵的亲戚,她被圣波尼法爵召到日尔曼地方去做隐修院的院长。他们都受到敬重,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面,要来跟各位探讨的是:中古前期,圣教会内知识分子的生活情形,以及当时研究学术的概况。

圣教会在道德和伦理方面,所施的教化工作;在知识方面呢,也照样的作了。不过呢,也应该承认,在蛮族入侵以后的几个世纪内,知识生活的水平,已经显著的降低了;连所剩余的一些,也是拜教会保存之功。教育工作之所以没有完全在民间绝迹,就是靠了神职人员在本堂区,以及修士们在修院的一角还不停的开办学校的缘故。我们所以能将古代拉丁文学的宝藏保存下来,也是因为有修士们艰苦地抄写了那些古文。这些古文大都被抄写在羊皮上,划上彩色美丽的花纹,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够在欧洲的一些著名的图书馆中欣赏得到。而那时候的历史,也是靠主教们或修士们,以拉丁文写在年鉴上面,使得后来的人,能够知道当的历史。

蛮族入侵以来,西方文化逐渐哀退,教育水平也降低,一般人民既没有读书的闲情,也没有读书的必要。因此,在知识生活上应运而生的是一些摘要、精华、或大纲之类的简畅读物。它们将古人的书籍,以集锦的方式,浓缩成一些片段的,没有系统的常识手册,包括史地、科学、哲学和文法等知识,以教科书的形态出现。早期的中古时代,最盛行的一本教科书,是第五世纪非洲的一位名叫喀贝拉的学者,他所写的一本名叫《麦克瑞和裴洛洛季的结婚典礼》的小册子。这本书,包括当时作者认为最基本的知识,奠定了西方文艺教育的基础,书的名字,正说明了当时教育圈子里读书兴趣的低落,必须利用传奇性的幌子来吸引学子的注意。作者借麦克瑞和裴洛洛季结婚场面引出三文和四艺的介绍。新郎给新娘的七件礼物是:文、修辞、辩証,这三项称为三文;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称为四艺。内容是摘取古人文章杂乱搜集而成,古人的片断思想和知识也就藉此在学校里一代代保存下来。中古时代的学校既为教会所包办,这本书也就成了训练神职人员和修士的教材,喀贝拉的书是教士专业训练的教科书,数百年来是最受欢迎的著作。此外,比交严谨的著作,像第四世纪陶纳多斯和第五世纪普利先的文法书,也是中古学校所习用的教科书。

第五世纪末和第六世纪初,西方最重要的学者是包伊夏斯。他出身罗马贵族,在东歌德王狄奥多理时,曾任执政官,后来因为卷入一场宫廷政变,被捕入狱,在拘禁期间,包伊夏斯完成了他的不朽名作《哲学的慰藉》。虽然带着哲学的书名,却不是讨论哲学的东西。他以待死于囹圄中的人,想到世态炎凉,祸福不测,不禁有无限的感慨,因此,他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写成了《哲学的慰藉》。一则用以自我安慰,二则也可以安慰他人。他的思想是外教与基督教义的融合,因此在中古时代极有影响力,还被翻译成盎格鲁撒克逊语。十三、十四世纪的但丁、乔塞等学者,都曾受到他这本书很深的影响。包伊夏斯的这本书写成于公元524年,许多学者认为是古典哲学最后一本重要作品。包伊夏斯又翻译了希腊哲学,他虽然没有留下创作性作品,但他的译作在中古学术界极受欢迎,而在传递古典知识上有着不可抹灭的贡献。有人说他融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计划,启发了十二世纪士林哲学的兴起,同时他又企图贯通亚里斯多德和圣经,更可以说,他是第一位士林哲学家。

另一位服务于东歌德官廷的学者是加西道拉斯。从他的作品可以知道他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拉丁文的雄健和辞藻的绮丽,更可以証明他对古典文艺的造诣,而他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是:首创修士从事古典作品抄写的工作。公元548年,加西道拉斯在自己广大田园里建立了一所修道院,修士们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抄书。也因为他的倡导,圣本笃的会士们后来也从事抄书写古典书籍。抄书的工作,不过是加西道拉斯传给后代最显著的一项工作之一。其实他主要的目的,是要将修道院变成教育和学术的中心,在他的《圣学与俗学纲要》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他的雄心是,希望自己的修道院能和古代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基督教会学术中心、以及当时的叙利亚的尼西比斯的希伯来学术中心相媲美。修士们不仅研究圣经和教父们的作品,他们也攻读三文四艺。加西道拉斯还写了一本《正确拼音法》,作为研究古典文章的基础;又翻译了犹太著名史学家若瑟夫法斯的名作《古代事迹》。

在这段漫长的文化低潮时期,第三位值得我们注意的古典知识的传递者是西班牙的塞维尔城主教伊塞多尔,他的名著是《辞源》。这本《辞源》可以比拟为现代的《大英百科全书》,包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以单字为基础,先解释每一个字的起源和变化,再叙述它的意义和历史沿革。内容包括了宇宙、天体、地球、人、鬼、动物、医学、娱乐、经济和政治地理等,真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容。虽然他所记载的不全可信,甚至有的还几近神话怪谈,但是伊塞多尔是当代最博学多闻之士。他的《辞源》,代表当时的全部知识,由此也可见这时学术的低落。不过,借着《辞源》这本书,古代的知识也因而流传到中古。《辞源》就成了中古学者的重要参考书。在整个学术低落的时代,历史方面的作品是比较有成就的。

不过,这一部分只有到下星期的节目时间,才能为听众朋友们服务了,欢迎您下星期同一时间,继续收听《朝圣之途》。最后,祝福各位健康愉快,愿天主的恩宠与平安,与您同在。再见!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